close

今天一個坐骨神經痛的病人,第三次來診。男性,57歲。

診所現在看診的病人都是一年前掛號的,現在才排到。他的主述是兩個多月前開始,由右臀沿大腿外後沿痛到右小腿外側,站坐躺都痛,咳嗽時更疼。勉強開車半個小時會到不能下車。我很好奇問他,你一年多前掛號的,為甚麼只痛兩個月,難道未卜先知知道一年後會痛?他說原本肩膀跌傷,等不到診所通知,已經醫好了。這次坐骨神經痛,正到處看不好,診所就通知他了。

這種主述診所常見,甚至許多是更痛或痛更久的。做觸診時,發現一個比較特殊的體徵,是他的身體異常凝僵,小腿處肌肉皮膚仿佛一根冷凍的雞腿一般,皮繃緊肌僵硬,皮膚完全不能挪到或捏起。背部也是,脊柱幾乎不能動。

往常這種症狀的病患都是把手腳拆順,縱軸橫軸對上,肋骨調順,脊柱搖鬆,症狀就差不多解決了。治療的難易不在於症狀的嚴重度,而在肌肉的僵硬程度和脊柱的可動性,鬆軟好治,僵硬難調。這種病人就屬於很難用手法處理的那一型。於是就用針刺法治療。

先讓病人趴著,從腳針起,因為必須先把踝和足弓解開,才能依次往上拆解。足弓完全不可動,照往常習慣會針公孫附近把足底肌肉鬆開,但這位病患皮膚繃那麼緊,直接針公孫可能是難以忍耐的劇痛。因此先要病患屈膝,針小腿硬筋結。屈膝就是小腿垂直於治療床,豎起。這樣針時,小腿肌肉皮膚是略鬆的,比較不會痛,而且躲開長軸的張力,比較容易摸清楚小腿內的筋結。

連針了七八針,小腿肌肉才比較鬆。像這種針的目的在鬆解,是不留針的,以免妨礙後續的針刺時,筋膜的滑移,如果要留針,也需退針到皮下,等後面繼續行針,如果不再行針,就別留針,以免妨礙氣液流通及筋膜滑移。

小腿鬆些後,就開始針足底,公孫和照海附近,硬而不可動的肌肉和纖維組織都要針開,一個位置有時不只一針,會針到足弓可以動,踝關節鬆開。然後放下小腿,成一般平趴姿勢。

再針承山附近,這時左手搭膝後或腳踝,感覺行針時筋膜的滑移,長短軸筋脈對上時,小腿肌肉會有整個一起鬆開感,膝窩或踝的皮膚會變鬆而可動。這時長軸筋膜鬆開,接著針膝窩內的筋結,主要是膕肌和股二頭肌的肌腱附近,針到膝窩鬆開。然後另外一隻腳也同樣方式處理。留承山和膝窩處針於皮下,等後面行針。

兩隻小腿針完,通常已經大功告成一半。有了鬆解開的立足點,全身的肌肉筋膜會鬆開許多,變得很好處理。接著針臀部兩側筋結和腸薦關節,兩邊各三針,背部僵硬肌肉,兩邊各兩針。這些都留針於皮下,輪流行針,提插捻轉。右手行針,感覺針下層層筋膜鬆空,左手感覺上下左右筋膜是否張力均等。感覺都鬆空均等了,就取針,治療完畢。開了六天藥(病人很少吃完七天藥的),柴胡疏肝湯4g,濟生腎氣丸9g,杏仁1.5g,紫菀1.5g一天。

一週後病人來回診,感覺好不少,咳嗽,躺時不痛,坐走腿還會痛。觸診,小腿鬆了些。同樣治療再一次,藥六天,柴胡疏肝湯5g,八味地黃丸8g,桔梗1.5g,大腹皮1.5g。

今天回診,很高興的說,只剩下腳踝區一點點痛。治療再重複一次,藥未改。預計應該好了,因為今天針完,背整個鬆開,小腿肌肉整個變軟,踝和足弓可以動到極限。
這個醫案最讓我感到興趣的是,在第二第三兩次治療時,我都問了相同問題,「你是針完就好起來了,還是吃藥慢慢好的?」兩次他都說是「吃藥慢慢好起來的!」

我心知肚明,這藥會有效,但決不會如此速效,百分之九十的作用一定在針。常聽到病人去針灸的情況是,針後立刻好不少,但是兩三天後又一樣,這個病人也一樣,以前針後會好點,但終歸無效。我針的效果不同,在於用傷科的想法行針。

坐骨神經痛,是脊椎骨排列改變,以至於椎間盤壓迫了神經根,如果沒有改變結構,是無法有效治療的。就傷科的角度來看,沒有改變足弓的受力線,是無法改變股盤的結構和脊椎骨的排列的。

上述的治療,徹底鬆解開腰背腿的系統張力,肌肉鬆解,筋膜張力改變,雖然沒有調整骨架,但是骨架會隨著不同了的肌肉筋膜張力重新排列,在骨架重排的過程中,神經壓迫逐漸減輕,以至於病人覺得是吃藥慢慢好的。

所以常常告訴學弟妹們,針用的好,百分之八九十的傷科病人是可以用針解決的,關鍵在於摸清楚肌肉筋脈的變化來去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針灸療法
    全站熱搜

    ocean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